|
「主體生成‧差異對話‧社會學習」
第二屆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暨家庭經驗工作坊
「主體」就是個人(或集體)成為行動者的建構過程,它是透過參與、由生命經驗所充實、所認定、所重新解釋的一種自由而形成。 (丘延亮,2008,p. 46)
2010由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舉辦的第一屆敘說與行動探究論文發表會,在中央大學成形/成行。這場發表會,不僅開啟研究生社群跨領域的連結,也創造了各領域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結合社會實踐的行動者,得以相互看見,並進一步三五成群共同前行的條件。
2011年,秉持著實踐社群需要對話的呼應,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在地組織台灣多元跨界行動協會與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協同辦理第二屆的研討會,希望結合東部豐富的社區文化、連結多元家庭經驗,深入探討敘說與行動探究對於研究者自身轉化、認識與行動的作用歷程,從而創造涵容文化差異的多層次社會學習空間。
我們誠摯地邀請研究生/社會實務工作者,以家庭、校園、專業實踐或社會工作等實踐場域,參與研討會,在敘說、書寫與行動三者相生互用的社會探究歷程中,相互學習。
研討會的第二天,我們將舉辦花蓮第一次的「家庭經驗工坊」,邀請夏林清老師引領,敘說常民的、底層的、部落的、你的、我的種種家庭故事;像曬穀場一樣,迎向日頭:藉此支持各地研究生/社會實務工作者集體發展公、私領域界線的跨越與對話。打破社會隔離、提供真實存在卻難以言明的家庭經驗,有個說真話、見天日的機會。
◎主辦單位:台灣行動研究學會、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台灣多元跨界行動協會。
◎活動時間:2011年6月25日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
2011年6月26日家庭經驗工作坊
◎活動地點:
6月25日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館一樓(花蓮市華西路123號)
6月26日工作坊--花蓮縣社福館3樓第3會議室(花蓮縣花蓮市文苑路12號)
◎參與對象:
一、曾經、正在、想要以敘事探究或行動研究方法書寫論文的研究生
二、有興趣探究敘說、書寫、實踐如何相生互用而生成行動的實務工作者
三、對於敘說探究及行動研究方法有興趣的各界人士
◎報名方式:
一、請於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前,填妥報名表email至tivcheng@gmail.com,工作人員收到報名後,會回信確認。
二、報名費
1. 2011/6/25論文發表會,報名費:200元(含講師費用、會議手冊、行政庶務費)。台灣行動研究會員及台灣多元跨界行動協會會員,報名費為100元。
2. 2011/6/26家庭經驗工作坊,免報名費,講義費自理,需事先報名。
3. 報名費現場繳交即可。
◎聯絡人:
A.鄭曉婷:tivcheng@gmail.com,電話:0919-056573(如無接通請傳簡訊)。
B.王淑娟:chuan53@gmail.com,電話:0937-892323(如無接通請傳簡訊)。
◎請自備水杯、餐具,共同響應環保。
◎報名表 (按此下載)
◎6/25、6/26研討會議程(按此下載)
◎住宿與交通資訊 (按此下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體生成‧差異對話‧社會學習」
第二屆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暨家庭經驗工作坊
報 名 表
姓名 |
|
連絡電話 |
|
任職/就學單位 |
|
職稱 |
|
|
|
||
參與場次 |
□ 6/25論文發表會 □ 6/26家庭經驗工作坊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會員 □台灣多元跨界行動協會會員 |
||
6/25中午用餐 |
□葷70元 □素70元 □ 自理 |
||
活動聯絡人:
A.鄭曉婷:tivcheng@gmail.com,電話:0919-056573(如無接通請傳簡訊)。 B.王淑娟:chuan53@gmail.com,電話:0937-892323(如無接通請傳簡訊)。 活動網址連結:http://www.cme.ndhu.edu.tw/files/13-1091-22268.php?Lang=zh-tw
|
「主體生成‧差異對話‧社會學習」
第二屆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暨家庭經驗工作坊
活動議程表(共2日)
◎ 6/25活動議程 (地點: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館,花蓮市華西路123號)
時間 |
議程 |
8:30-9:00 |
報到 |
9:00-9:15 |
開幕式 地主:吳家瑩(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院長) 主辦單位:張育華(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理事長) 廉兮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
9:15-10:30 |
主題演講 「辯證的行者:社會生活中的系統張力」 主講人:夏林清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地點: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館國際會議廳 |
10:30-10:40 |
中場休息 |
10:40-12:00 |
論文發表第一時段 (A1、B1、C1、D1、E1 場地) |
12:00-13:00 |
中午用餐時間 |
13:00-14:30 |
論文發表第二時段 (A2、B2、C2、D2、E2 場地) |
14:30-16:10 |
論文發表第三時段 (A3、B3、C3、D3 場地) |
16:10-16:30 |
下午茶敘 |
16:30-17:30 |
主題座談:「敘說與行動探究方法的生命知識」 與談人:廖耿賢(台中光音育幼院)、張維國(桃園仁美華德福小學)、李燕(異於常人算障社會聯盟)、鄭曉婷(多元跨界行動協會) |
17:30-18:30 |
綜合討論 主持人:張育華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理事長 廉兮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地點: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館國際會議廳 |
備註說明: 活動日期;2011年6月25日研討會。 活動地點: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館一樓(花蓮市華西路123號)。
|
註:論文發表各場次安排請見備註一
◎ 6月26日活動議程:家庭經驗工作坊
備註一:
◎ 6/25論文發表各場次安排:(若有異動時,以當天活動議程為主,敬請見諒)
論文發表第一場次 10:40-12:00 |
|
主題及場地 |
發表人/發表題目 |
A1 教育現場的實踐主體敘說(一) |
「知其應為而為之」以「護理師」請假為例 侯務葵(國小退休老師) |
文化理解取向的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以原住民文化、外籍勞工和國際家庭議題為例 鍾佩怡(東華大學附小 社會科老師) |
|
傀儡尪仔的蛻變-一位幼教老師自我敘說故事 李瑞琴(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研究所 研究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張育華(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理事長/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執行長) 楊華美(台灣多元跨界行動協會 常務理事) |
B1 敘說探究與主體生成 (一) |
當櫻花盛開.落下.重生 ~ 從母女依附關係尋找自我主體性之自我敘說 張詩涓(玄奘大學應用心理所 研究生) |
故事中的美:易行乎其中矣 陳柏廷(輔仁大學心理所 研究生) |
|
尋岸的心船–一位教育系研究生尋找自我力量的行動敘說探究 劉鶴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學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張天安(諮商心理師) 王應棠(東華大學課程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副教授) |
C1 敘說探究與主體生成 (二) |
紅鞋女孩的生命旅程:在失落中尋回自我價值之敘說探究 許怡麗(桃園縣立東興國中 導師兼國文老師) |
找出自己的價值-我從排斥走向認同自己的歷程 林鈺芳(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研究生) |
|
「還有夢想」:一位女性肢體障礙者之敘說探究 李馥君(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學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成虹飛(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 副教授) 麥麗蓉(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專任講師) |
D1 敘說探究與校園實踐 |
從激進到基進:一位小學教師教學歷程的轉換 陳鴻文(宜蘭縣光復國小教師/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生) |
傾(請)聽自己說 林昭仁(新竹市陽光國小 代理教師) |
|
真實的臉孔 陳守道(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課程與教學組 研究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王采薇(東華大學課程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助理教授) 張維國(桃園仁美華德福 導師) |
E1 家內與社會 |
Inna的書包-太魯閣族媳婦的自我述說 Tumun Muna(陳一鳳/台灣神學院教會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研究生) |
一個隱而不見五個家的家 莊惠玲(東吳大學社工所 研究生) |
|
攝影下的映照:母親/孩子‧妳的容顏 林鑫(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研究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林慧絢(東華大學課程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助理教授) 陳慧敏(花蓮縣北昌國小 教師) |
論文發表第二場次 13:00-14:30 |
|
主題及場地 |
發表人/發表題目 |
A2 教育現場的實踐主體敘說(二) |
一位代理教師找尋教師角色定位之行動研究 魏均玲(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 |
混在生活的真實處境中-從教學現場出發自我探尋的故事 黃梨君(鳳林鎮大榮國小 教師) |
|
逐夢 劉錦達(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課程與教學組 學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顧瑜君(東華大學自資所 教授) 曾慶台(新竹民富國小 教師) |
B2 重看家庭關係的敘事探究 |
暴力老公•孤單爸爸-目賭家暴女兒對母親受暴經驗的視線轉移 詹均苑(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研究生) 賴誠斌(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助理教授) |
初戀不只是愛情-回觀我的勞動家庭經驗 黃雅雪(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研究生) 賴誠斌(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助理教授) |
|
貧窮家庭感情的結與解 夏美玲(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研究生) 賴誠斌(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助理教授) |
|
主持及回應人 |
劉惠琴(東吳大學心理系 教授) 侯務葵(國小退休教師) |
C2 88災後部落工作實踐探究 |
社區工作:一條指向回家的道路 郭雅倫(寶來重建協會 志工) |
從部落生活經驗反觀自身都市成長經驗 楊程宇(部落三條蟲隊 蟯蟲) |
|
危險的外來者 胡人元(部落再生成工作隊) |
|
主持及回應人 |
陶蕃瀛(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薛秋玲Ribix(台灣多元跨界行動協會 常務理事) |
D2 性/別/移動/政治 |
移住性工作者的生命構形 張貴英(高雄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暨單親家園 主任) |
與底層性工作者一起揭開政客的髒口袋 簡嘉瑩(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主任) |
|
國境/界之上 龍煒璿(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社工) |
|
主持及回應人 |
丘延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廉兮(東華大學課程系多元文化教育助理教授/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
E2 系統中助人工作者的反思(一) |
助人工作系統網絡合作藝術~助人工作者之敘說與實踐反思 李婉菁(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中區辦事處台中市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督導) |
陪伴一位罹患「精神官能性憂鬱症」國小學生「就醫」的反思歷程 張素蓮(花蓮縣西富國小校護/東華大學多元所研究生) |
|
成長的女孩(家暴個案)融化個冰山美人(輔導老師轉介的 ”選擇性緘默症” 癲癇個案) 周文苑(新竹縣忠孝國中 校護) |
|
主持及回應人 |
夏林清(輔仁大學心理系 教授) 劉子茵(基隆市失業勞工保護協會格鬥天堂 秘書長) |
論文發表第三場次 14:40-16:10 |
|
主題及場地 |
發表人/發表題目 |
A3 越界 與 生命轉化 |
「公益旅行」中的自我理解探究 林惠芬(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 |
婚暴存活者的書寫和自我敘說─一位走出婚暴迷思陰影女性之生命歷程及生命轉化之行動研究 楊香珍(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研究生/新竹縣仁愛國中音樂教師) |
|
我的同性戀與同志的政治性生成-重返被抑制的恐懼 倪家珍(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國際組 心理教育/諮商工作者) |
|
主持及回應人 |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工系 副教授)
龔尤倩(天主教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 執行長) |
B3 系統中助人工作者的反思(二) |
異同的實踐與延伸—女性助人者”深”處於愛滋男同志團體之行思回觀 王寶慈(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在職專班研究生) 許育光(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
走過黃昏--中高齡單親婦女支持團體 王靖雅(高雄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社工) |
|
破碎與流動~助人使命之淬煉與實踐歷程 張天苗(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心理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苗栗縣愛加倍社區關懷協會社區照顧部主任) |
|
主持及回應人 |
林香君(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系 副教授) 廖耿賢(台中光音育幼院 生活輔導員) |
C3 實踐的淬煉與反省 |
社區諮商模式跨專業合作內涵之行動研究:以兒童性侵害個案處遇為例 謝亞庭(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中區辦事處台中市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實習諮商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李婉菁(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中區辦事處台中市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督導) 趙祥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
個人生命經驗結合於實務工作的整理 羅康云(私立奇岩康復之家 社工) |
|
清新坊的轉向與改變 ─ 一個社區實務工作者的實踐經驗 林修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附設清新坊長青關懷中心 社工) |
|
主持及回應人 |
田淑蘭(台灣行動研究學會常務理事/輔仁大學心理系博士生)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工所 副教授) |
D3 從社區到社群 |
當我們童(同)在一起 顧瑜君(東華大學自資所教授) 廖千惠(東華大學自資所 博士後研究員) 石佳儀(台北大學社工所研究生) |
從社區到社群,我們的行動與反思 沈曜逸(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社工) |
|
逃跑的照見:看見嵌卡在社會處境中的自己和他人 許雅婷(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 |
|
主持及回應人 |
李易昆(蘆荻社區大學 主任) 蘇雅婷(台東莫拉克災區部落工作者) |
◎論文全文下載區 (←點此下載)
屬性10 : | 09 |